为推动解决案例指导不规范、不及时、不系统、不一致和难检索等问题,更好满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建设人民法院案例库。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

据统计,人民法院案例库首批入库案例达到3711例,其中婚姻家庭及继承纠纷案例新入库5例。现将每个案例的裁判要点案例编号整理如下,欢迎转发分享。

先前整理:

福州婚姻律师整理:最高法公布首批婚姻家庭纠纷案例14件全汇总

福州家事律师整理:最高法公布首批继承纠纷案例4件全汇总

一、婚姻家庭纠纷

1、参考案例 陈某沫诉张某亮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案

【2024-01-2-022-001 / 民事 / 抚养纠纷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 2021.07.29 / (2021)粤民辖340号 / 其他 / 入库日期:2024.04.25】

裁判要旨

“原告就被告”是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在此前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几种例外情况。根据该条第一款第三、第四项的规定,在被告一方当事人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情况下,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被监禁的人,包括已决犯和未决犯,其人身自由已经受到限制,被集中在特定地方,离开了其原来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另,在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均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情况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则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2、指导性案例 张某诉李某、刘某监护权纠纷案

【2024-18-2-026-001 / 民事 / 监护权纠纷 / 河北省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 / 2022.07.13 / 二审 / 入库日期:2024.05.30】

裁判要旨

1.在夫妻双方分居期间,一方或者其近亲属擅自带走未成年子女,致使另一方无法与未成年子女相见的,构成对另一方因履行监护职责所产生的权利的侵害。

2.对夫妻双方分居期间的监护权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参照适用民法典关于离婚后子女抚养的有关规定,暂时确定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事宜,并明确暂时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有协助对方履行监护职责的义务。

 

3、指导性案例 沙某某诉袁某某探望权纠纷案

【2024-18-2-027-001 / 民事 / 探望权纠纷 /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 2021.09.28 / 二审 / 入库日期:2024.05.30】

裁判要旨

未成年人的父、母一方死亡,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探望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的,人民法院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有利于家庭和谐的原则,在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情况下,依法予以支持。

 

 

二、继承纠纷

1、参考案例 苏某甲诉李某等法定继承纠纷案

【2024-07-2-029-001 / 民事 / 法定继承纠纷 /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 2021.07.30 / (2021)沪0104民初8393号 / 一审 / 入库日期:2024.03.08】

裁判要旨

法定继承人以外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得适当的遗产;与被继承人长期共同生活并且承担其生养死葬义务的人,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判决其分得多于法定继承人的遗产份额,以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弘扬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2、参考案例 严某诉姚某甲等遗赠、物权确认纠纷案

【2023-10-2-032-002 / 民事 / 遗赠纠纷 /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 2014.04.16 / (2014)沪二中民一(民)终字第294号 / 二审 / 入库日期:2024.03.22】

裁判要旨

1、境外遗嘱的法律适用

在继承法律关系中,产生、变更或消灭民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为涉外民事关系,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确定案件应当适用的准据法。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遗嘱方式,符合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国籍国法律或者遗嘱行为地法律的,遗嘱均为成立;第三十三条规定,遗嘱效力适用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该法对涉外民事关系中遗嘱方式、遗嘱效力的法律适用有明确规定,应当适用该规定而不应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去适用法律。

2、境外遗嘱的效力认定

我国继承法虽未对共同遗嘱作出明文规定,但只要该共同遗嘱的订立不违反我国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具备遗嘱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应认定为有效。当事人如在中国境内依据在国外订立的遗嘱主张相关权利,还必须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在国外订立的遗嘱不违反我国的公序良俗,也不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应认定遗嘱有效。

人民法院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有利于家庭和谐的原则,在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可以予以支持。